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看过数遍,仍让我参不透的电影,因为人物与人物之间太多的眼神交流,让我总忍不住揣度这一颦一笑背后的深意,这一揣度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需要载体的。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教育失败。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不妨改一改: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孩子转变了多少。我们要看的不是孩子在教者强压下的表面化的乖巧,而是在无强压的情况下他们能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最终成就自我。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的教育。
电影中,那个让孩子们难忘的学监――克莱门特?马修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他让那个一直坚信着“爸爸周六来接我”的派皮诺在电影最后发出了“求你把我带走吧”的恳求;他让学生们敢于向不合理制度反抗,锁住了门,提起笔写下真挚的话语,托那一架架飞落的纸飞机传递他们对马修的不舍与喜爱;他让一个个面无表情,一脸阴郁的孩子们有了笑容;他让一群会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等的问题学生成为了明辨是非,做事有分寸,有理想的人;他让一群冷漠的同事变得感性起来,敢于同不合理制度抗争……电影中不光成功的塑造了马修这个优秀的音乐家、学监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常常把“行动―反应”挂嘴边的校长,“犯规――处罚”是他一贯、单一的教育模式。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马修的出现无疑让这个“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春天。
起初,我觉得马修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的孩子被强行拉进去关禁闭却不敢吱声,他只敢站在校长室门外,听着孩子被校长无情掌掴,却不敢进去劝阻……但后来我理解了他的这份懦弱,因为对于一个失业的人来说工作有多重要,他要保住饭碗就必须在这样的制度下工作,接受领导,这是他的无奈。所幸,他骨子里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满怀教育热忱的优秀教师、音乐家,他会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孩子们爱唱歌,他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兴趣点,以音乐作为他教育的载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最佳境界。唱他自己亲自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乐曲,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唱自己的生活;他根据孩子们的情况,给他们分好声部,一点点地教孩子们唱,体现了他的因材施教……一段时间后,我们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专注动情,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快乐活跃却遵守规矩的身影,看到了他们的互助友爱……教育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是以孩子的兴趣点为着力点的,所以我们得向马修一样,发现问题后该分析问题,寻找教育的载体,然后加以实践、反思、总结。
看着马修深夜还在为孩子们创作歌曲,看着他全情投入地训练着孩子们歌唱,看着他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度教育,看到他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举动,揣度孩子们的内心,总是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觉得很惭愧,不由得扪心自问:我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我的教育能改变什么呢?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让我渐渐丧失了工作的热忱,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我常常表现得很没有耐心,除了一味地训斥,没有别的方式。学生骂疲了,自己也训累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也应该寻找教育的载体,孩子们喜欢玩,我也可以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制定游戏活动方案,加以实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能成功固然很好,失败了也没关系,可以反思总结,从头再来。
20xx,我将带着翠竹班的孩子们一起迎接翠竹班的春天!